浅谈唐浞诗说:九叶家诗学的基本思想 热文
前言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九叶”诗歌流派的诞生,是中国新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九叶”诗歌流派为什么能够担负起这样的历史重任?四十年代中国新派诗坛走向成熟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理与创造”。
【资料图】
“九叶”词派以其丰厚的作品而著称,唐浞的诗学思想不仅为“九叶”词派的“海歌”提供了有力的指引,而且为中国新诗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浞四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以评为主,八十年代为顶峰,并相继发表了一批以两行《英雄传》为主的作品。
在理论建构上,他既吸收了西方“近代化”的思想,又吸收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近代化”,尤其以《梵乐希论诗》,《论风格》,《论意象》,《论意象的凝定》为代表,对外国“近代主义”的诗论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并对其诗论思想进行了较大的推动,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主义”的发展。
一、诗歌是体验性的
现代诗人们深信:诗歌的精髓不在于感情,而在于体验。里尔克主张“诗歌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种感情”,唐浞自称“有知觉的现代派”,唐浞曾说过,“只有在生命的尘埃被清除后,纯粹的文学体验才会浮出水面,成熟的果子才会从树枝上落下来,那就是思维和艺术的结晶。”
“诗是经验”论在面对“口号诗”和“感伤诗”等思潮时,的确给诗歌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反映了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和成熟度。
唐浞在其诗歌创作思想中,吸收了李氏的“包含的诗”这一思想。诗歌是一种经历性的艺术,所以,在诗歌创作中,必须以一种“敬畏”的心态,来体会人生,来获得人生的丰厚经历。
(一)“意象论”和“经验说”
文学经验与生活经验不同,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体验,一个诗人所写的也不一定都是他真正的生活体验,那些直接揭示生活体验的诗词也不能被称为艺术。
但是,文学体验却是从实际的生活中产生的,“只有在生活体验沉入了潜意识的最底层,在潜移默化的风化作用下,去除其中的杂质,以一种自然的形象或象征的姿态,出现在了意识流之中。
这样,表面的生活体验就可以成为具有深层暗示力的文学体验。”在唐浞看来,最好的作品,就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
如果不能找到与个人感情相适应的客观性对象,就无法把生命体验转换成艺术体验,从而使诗成为政治和宗教的鼓吹,或者是多愁善感的自我陶醉。
很显然,唐浞并没有抛弃个人的感情,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情,就不可能是一个好的诗人,而一个好的诗人,也不可能只有无穷无尽的激情。
唐浞不仅重视体验,而且重视艺术技巧,力图创造出理想的形象,以表达个人生命体验。这表明,他提倡以形象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唐浞以“意象论”与“经验说”为理论基础,为新诗的近代化构建了一套以“意象论”为中心的诗学理论。他有意识地运用形象理论对“现代派”的诗歌进行了评判。
唐浞相信,其形象诗论可以开创中国新诗的一片新境界。这个形象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把体验与无意识结合在一起。
叔本华将“世界”分为“意识的”与“现象的”两大类。形象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唐浞完全明白了“潜意识”对于形象的影响,唐浞将形象比作一条游动在深渊中的鱼儿,一旦被他抓住,就会变得栩栩如生,这并不是单纯的外表,而是一种强烈的直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一种被遮掩起来,却又被隐藏起来的人生体验。
因此,从本质上讲,形象的生成与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密不可分,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关心现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内战爆发,这些“九叶”诗人都经历过,尤其闻一多的死亡,让他们看清了自己的处境,有了深刻的感情,有了深刻的理性。
因此,当我们将“九叶”诗派放到抗战时期的大环境中去审视时,我们就可以明白,这一批青年诗人将会从“象牙塔”中跳出,对真实的社会生活产生更多的关心,不再对纯粹的诗歌而闭目养神。
在“九叶”时期的诗歌里,贴近现实的诗歌最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责任,这种诗歌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哲学多于情感,但是每个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
他们既关心现实,又冷静理智地思考着,但又不会抛弃对艺术的追求。
唐浞的诗学理论,是一个很有辨证意义的理论,他认识到了个体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相信,这就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历史的太阳,透过个体的三面镜子,映照出来,凝聚出来,才能让作品拥有真正的、鲜活的生活。”
但是,他又看到了现实的责任感,看到了个人与时代和社会的紧密联系,看到了他对个人感情的强烈抗拒,看到了他对个人感情的过分渲染,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诗学理念的主体性,即对现实的有意识的超越。
唐浞主张,美术不仅要展现生命的表面现象,更要对社会发展的法则进行分析,从实质上讲,也要展现人的心灵生命的变化。
这需要个人和群体,个人和时代的结合。因此,他和那个时代的“唯我”和“无我”两种极端的趋势划出了界线。
但是,注重整合,并不代表就会抛弃它的独立性。诗歌是一种生活的体现,所以,在诗歌中,既要体现出“人生现实”,又要保持诗歌作为一种艺术的本色。
二、新诗近代化
(一)诗的“合流”,即“以文为本”
可以说,中国近代诗学出现了由“九叶”派所倡导的“新诗”之风,使“新诗”之“近代化”之势,并使之成为许多作家的一种审美诉求。
“新诗近代化”的关键在于构建中国近代化的诗学范型,而这种范型的构建途径就是通过“文化整合”,从而形成一种既能包容矛盾又能在矛盾中寻求统一的、更为有意识、更为均衡的近代化诗学。
唐浞相信诗歌自身就具有凝聚和统一的特性,因此,从近代以来的文化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事物的精髓,也就是真正的东西进行整合,剔除其中的渣滓,扬其所长,弃其短处,在融合中创造新的真正东西。
诗学理念的持续革新,亦是如此。基于这一点,唐浞又对其进行了“合流”研究。
在上古时期,儒学以“和”为至,也就是“和谐”为至理名言,讲究“中庸之道”,而不能过分。
而“人”则表现为“社会的人”和“情感的禽兽”的结合,即“人”具备了浪漫的情感,同时具备了现实的、客观的、理性的,如此,“人”就是一个全面的、发展的、均衡的“人”,而这个“人”就是一位称职的诗人。
唐浞提出的“合流”理论,恰好回答了这一问题:“新诗在评论、题材、表达方式等三个层面上,呈现出一种很强的统一性。
“现代派”的诗歌也是“包罗万象”的。他不仅吸收了现实主义所具有的理性的文化特质,而且恰到好处的融合了浪漫。“包含的诗”是近代诗歌走向近代化的一种典范。
唐浞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虽然其对近代诗歌艺术的尝试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实际,但是由于其学术生涯本身就与现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疏离,他成为了近代诗歌在西方的一个重要的传播者。
但是,现代诗学的本质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都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对文化主题的一种丰富和鲜明的体现。
(二)“中西结合的诗学理论”
唐浞自称为“有意识的现代作家”。而唐浞的诗歌理论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精华所在。
因此,唐浞取向现代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借鉴,更不是一种为了现代而盲目的“现代”。
唐浞的诗歌理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感,他对中国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吸纳,使其达到了一种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超脱,使其在现代文学理论和中国文学理论之间达到了一种不留痕迹的完美结合。
先,唐浞认同刘勰的“时序”说,他不仅关注刘勰的文体,而且还关注文体的发展和演变,他认为文体的演变与时代的演变,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这与他的观点不谋而合。
唐浞相信,“体裁”是一种超脱,体裁的形成,是以词、韵、意、情等构成一首诗的构成要素为基础的,体裁并不是所有构成要素的单纯叠加,而是所有构成要素的构成要素都要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体裁,就像“魂”和“魄”一样,“魂”的形成,必须要有“魄”的内蕴和外蕴,只有“中国气魄”,中国的“诗魂”才能被培育出来。
唐浞认为,“诗”同为“人”。尽管诗的文体自身具有超脱性,但其超脱性又与其所超脱性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诗人能够凭着敏锐的时代意识和敏锐的感觉,把握住时代变化的节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体,创造出新的诗式,创造出一个新的诗种。
因此,文体的变化和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动乱和变化的年代里,文体的高洁和朴素多见;
稳定的年代,写作风格往往是平和而温和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写作风格也随之变化。
但事实上,一个时代的发展并非一刀切,而是一种文体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文体则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停滞状态。
可以看出,在这首诗中,最关键的并不在于它的字里行间如何与一个时代的事实相联系,而在于诗人的内心中,有没有被那个时代的精神风格所侵染,风格是一种对人类本性与现实的凝聚。
其次,在唐浞的“意境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意象”这一远古美学概念。唐浞对传统形象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而非单纯从表面词汇层面上的“借入”。唐浞的“意境”理论既吸取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养分,又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学习。
“九叶”派唐祈主张诗歌要想表达深刻的真实,就一定要把符号化;袁可嘉亦将“新诗”视为现实、象征与形而上学的一种全新的融合。
唐浞进一步剖析了象征意象的本质特点,并将其划分为“高级意象”和“低级意象”,其中“低级意象”指的是艺术性的图像;“高级意象”是将“心”和“魂”,即“理”和“情”结合起来的一种“意”和“神”。
他认为,一幅成功的图像,能「由一条人命,引燃到另一条人命,一种互相照亮、由内心深处跳出来的共鸣,再交汇到一条人命上」。
弗洛伊德为了引导我们进入无意识的世界,采取了一种自由的思考方式,实际上,他的思考方式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西方人的理性思考基础,而这种不受逻辑影响的思考,正是东方人的思考方式所具有的优势。
唐浞吸收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对“无意识”在形象中的功能有了全面的理解。
结尾部分
唐浞的结论是:美之诗,有味之诗,贵在“含蓄”,而高品质之诗,则是“无一言而尽”的意境。唐浞觉得,好的文学就像是一座沉睡的火山,外表是平静的,但内部有熔岩在流动,让人感受到一种炽烈的温度。
因此,他在评论辛迪的个人诗歌时,也提出,没有隐晦的表达方式,只会让诗歌变得平淡,从而降低了诗歌的美感。对赵瑞蕻个人政治题材的批判,太直接了。
唐浞主张,作诗应以意象言之,以栩栩如生、富于变化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就算是把抽象的言辞引入到诗中,也要把它“诗化”,如此方能写出含蕴之诗。
参考文献
1.从2 O世纪前半期看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2.唐浞新诗歌批评者之我见
3.浅谈形象—新意义的度集
4.试析“新生代”对唐寅诗歌理论的关注